t55p1400

标签: 朱镕基

朱镕基批评民航:如果连正点起飞都做不到,国家是没有前途的

朱镕基批评民航:如果连正点起飞都做不到,国家是没有前途的

朱镕基批评民航:如果连正点起飞都做不到,国家是没有前途的飞机晚点,是让人很头疼的,连朱镕基都遇到过,批评民航说:如果连飞机正点起飞都做不到,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!有一次,朱镕基要去欧洲访问,本来已经定好了早上走,但是到了机场后,却被告知飞机的油管坏了,需要维修,不能起飞。什么时候能起飞呢?机长说要等到下午两点半,朱镕基就只好等着。但是,到了下午两点半,还是不能起飞,朱镕基急了,问机长怎么回事。机长说,今天负责装行李的是一个临时工,没有经验,把行李摆放得不平衡,需要重新摆放。朱镕基非常生气,说:“摆行李是否有制度?是否应该有个人去监督?怎么能让临时工随便放?”后来,在出席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时,朱镕基专门提到了这件事,说:“正点是民航提高服务水平的中心环节。如果服务不好,乘客还可以忍受,在飞机上不过就是一两个小时。如果航班正点了,到机场就等半个小时,加起来也就两三个小时。但如果不正点,在机场耗一天,饭也吃不上,乘客还能受得了吗?”确实,我们坐飞机就是为了赶时间,但如果遇到飞机晚点,一晚就是几个小时、十几个小时,那我们坐飞机还有什么意义?什么事都耽误了!在这次会议上,朱镕基还把这件事提高到了国家前途的高度,说:“一个国家的民航服务水平很低,飞机老不正点,如果连这个都抓不上去,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!”当然,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现在这个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,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。(参考资料: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)
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,中国动用1400亿对轰犹太资本,在经过一番大战之后,犹

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,中国动用1400亿对轰犹太资本,在经过一番大战之后,犹

1997年香港金融保卫战,中国动用1400亿对轰犹太资本,在经过一番大战之后,犹太资本血亏20亿美金,他们从来没有输过这么惨。乔治·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,早年躲过纳粹迫害,1947年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哲学和经济学。毕业后他先在伦敦金融机构打工,1956年移居美国,在纽约经纪公司做欧洲证券分析师,慢慢积累经验。1969年他和伙伴创立量子基金,这个离岸对冲基金专注全球宏观投资,用杠杆放大回报。基金在1970年代年回报超30%,1992年卖空英镑,赚超10亿美元,让英国经济动荡。他常找市场弱点,利用货币波动和杠杆工具获利,导致多国汇率压力大增。1997年亚洲危机中,他领导基金攻击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货币,卷走数百亿美元。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他毁了国家经济,索罗斯否认但承认操作基于市场反射理论。任志刚在香港政府起步,1971年当统计员,负责数据分析和报告。1976年转经济学家,专注货币政策研究,参与汇率管理和银行监管。1980年代升货币事务办公室副主任,帮制定联系汇率制度,确保港币美元挂钩稳定。1993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,他任首任行政总裁,领导应对亚洲金融风暴。他推动实时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,加强国际合作,维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。1997年危机时,他主导防御措施,翘高利率对抗投机,但后来变招直接买股。事后他总结经验,建立应急框架,提升危机响应能力。2009年退休后,继续做金融顾问,参与政策咨询。朱镕基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,进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工业规划和资源分配。1970年代末参与经济体制调整,推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。1988年任上海市市长,实施浦东开发等项目,吸引外资改善财政。1991年升国务院副总理,主管经济,重点控通胀和改革国有企业。1993年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,用紧缩政策把通胀从20%以上降到个位数,加强金融监管防风险。1997年亚洲危机爆发,他指示不贬值人民币,支持香港防御投机。1998年任总理,承诺中央全力护港币稳定,调动外汇储备援助。2003年卸任后,写回忆录分享经济管理经验,享年95岁。香港从英国移交回中国仅几周,市民讨论新机遇时,投机势力集结。以索罗斯领导的犹太资本在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尼席卷数百亿美元后,转向香港,视回归制度过渡为弱点,加上周边货币崩盘连锁效应,下手窗口绝佳。他们在外汇市场借入数百亿港币,大笔抛售压汇率贬值,同时股市期货卖空仓位,赌恒生指数下挫多重获利。团队用杠杆工具放大攻击,新兴市场常成目标,导致经济动荡。马来西亚指责索罗斯用财富惩罚亚洲经济体,他声称只是市场行为。量子基金1997年初就看出泰国贸易和资本账户失衡,提前布局卖空泰铢,引发危机蔓延。香港金融管理局先用传统策略,将银行间拆借利率从8%升到23%,想用高成本逼借入者退场。但索罗斯集团囤积300亿港元现金,利率飙升没阻击,反而放大恐慌,本地投资者抛售资产。1997年10月20日至23日,恒生指数连跌四天,累计亏23%,一度破8000点。市民围观电子屏,报纸报道危机动态。北京高层监测局势,朱镕基审阅报告,指示调动1400亿美元外汇储备援助,确保港币联系汇率不破。两位央行副行长携资金文件飞香港,协调金管局计划。外汇储备92.8亿美元,超货币基数7倍,提供强防御。1998年8月初,投机者新一轮攻势,在平静期借300亿港元绕利率壁垒,期货市场积近10万张空单,目标月末结算日瓦解防线。8月14日,香港政府变战术,不限汇率防御,直接收购股票。金管局团队挑汇丰、和记黄埔等蓝筹股,第一天吸40亿港元股份。买盘涌现,指数回升,投机者调整策略,卖出部分仓位测试阻力。接下来十天拉锯,投机集团抛电信股制造恐慌,金管局托中国移动股价。午间交换报告,下午成交量攀升。8月28日结算日,开盘五分钟成交破百亿港元,指数7800点震荡。金管局调整买入节奏,避免暴露意图。卖压加剧,继续输入订单。收盘成交额790亿港元,先寂静后欢呼。金管局主导收购,迫投机空单全亏损。索罗斯集团算损失750百万美元,其他对冲基金赔更多,总犹太资本亏20亿美元,罕见重挫。香港外汇储备不降反升,低位购优质股票,后升值带180亿港元收益。美联储档案显示,他们估中国撑三天,北京全力投入震慑华尔街。事件提醒金融战比家底和骨气,香港银行体系稳固。东南亚国家从打击中吸教训,加强区域货币合作,邀中国主导,如东盟加三货币互换。量子基金净值跌26%,亏6.5到8亿美元。香港政府将股票整合盈富基金,1999年11月推出,逐步售股避免扰乱,实现有序退出,吸引投资者认购,带可观回报。金管局提炼经验,建七项应急框架,包括实时监控和跨境协调,提升响应能力。中国强化金融安全,2003年设中央汇金公司,注资稳银行,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,如增黄金债券持有。
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采访对中国进行绞杀的时候,香港

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采访对中国进行绞杀的时候,香港

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采访对中国进行绞杀的时候,香港高层说的话。为了能够吃掉香港,成为他们的蜗居地,索罗斯将近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!其实索罗斯盯着香港,早不是一时兴起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他就瞅准了香港的一个“软肋”—那时候香港用的是“联系汇率制”,说直白点就是港币跟美元绑死了,1美元能换7.8港币,表面看稳稳当当,实则藏着个大漏洞:要维持这个汇率,全靠香港手里的外汇储备撑着。要是储备不够,或者大家都不信港币了,港币分分钟可能贬值。索罗斯多精啊,他没立马动手,反而带着团队蹲了整整二十年“功课”。这二十年可不是瞎混,他们天天扒香港的“账本”:今天香港卖了多少货到国外、赚了多少外汇,明天又花了多少钱进口东西;盯着香港的外汇储备,算清楚到底有多少“家底”能扛事;连股市里哪只股票能带动整个大盘、楼市价格跟股市怎么互相影响,都摸得门儿清。到后来,香港金融市场的脾气秉性,他们比不少本地人都熟。等了二十年,索罗斯终于等到了“下手时机”。1997年,亚洲金融危机先从泰国爆了锅。索罗斯带着团队先冲泰铢:大量抛泰铢换美元,泰国央行手里的外汇储备很快就见了底,最后没办法,只能放弃固定汇率—泰铢一天就贬了20%,老百姓手里的钱突然就不值钱了,索罗斯却赚得盆满钵满。紧接着,马来西亚、印尼的货币也接连遭殃,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乱成了一锅粥。索罗斯一看,机会来了,带着在东南亚赚的几百亿美元,转头就扑向了香港。他的打法那叫一个狠,不是只攻一个地方,而是“股汇楼”三管齐下:一边在外汇市场疯狂抛港币,想把港币汇率砸下去,逼香港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救;一边在股市里“砸盘”,大量抛售手里的蓝筹股还买“恒生指数期货”赌股市跌,就想让大家手里的股票越变越不值钱;同时又偷偷鼓动炒房的人赶紧卖房,制造“楼市要崩”的恐慌,让整个市场人心惶惶。索罗斯打得一手好算盘:香港要是想保港币汇率,就得提高利率,可利率一高,企业借钱成本就涨,股市、楼市肯定得跌;要是想保股市楼市,就得降利率,那港币汇率又撑不住。反正怎么选都像“两难局”,他就等着香港扛不住的时候,低价抄底香港的优质资产,把香港彻底变成自己的“窝”。可香港没给他这个机会。当时香港金管局的负责人任志刚,带着团队跟索罗斯硬拼到底。索罗斯抛多少港币,他们就用外汇储备接多少,一天接几十亿港币都不手软;索罗斯想借港币来做空,他们就把银行间的拆借利率抬到了天上去—原本借100块钱一年只要5块利息,硬生生涨到100多块,让索罗斯借钱做空的成本翻了几十倍。但索罗斯也没轻易认输,他又联合了其他国际对冲基金,一起加大做空力度。那段时间,香港的外汇储备消耗得越来越快,股市也一路下跌,街上不少人都在慌着卖股票、卖房子,市场上到处都是“香港要完”的声音。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,中央政府站了出来。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直接放话:“中央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,维护香港的金融稳定,香港需要多少外汇储备,中央都能给!”这话一出来,整个市场瞬间就稳了—国际资本心里都门儿清,跟香港斗,其实是跟背后的中国斗,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全球都排前列,谁也不敢跟这么厚的“家底”对着干。索罗斯的同伙开始动摇,有人偷偷平仓跑路,再也不敢跟着做空。香港金管局趁机发起反击:不光继续在外汇市场护盘,还直接下场买股市里的蓝筹股,把恒生指数一点点拉了回来。索罗斯这边彻底慌了—他做空港币,港币汇率没跌反而稳得很;做空股市,股市还涨了,手里的期货合约全亏了。最后一算账,他足足赔了几十亿美元,只能灰溜溜地撤了场。这场打了好几个月的金融保卫战,香港赢了!这场仗打完后,香港也赶紧补了“漏洞”:加了外汇储备的“备用金”,专门盯着“股汇楼”之间的联动风险,还跟内地的金融市场联系得更紧了。直到现在,提起当年香港高层那句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还有不少人会感慨—那不是说大话,是真的拼了命在护着自己的家。
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采访对中国进行绞杀的时候,香港

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采访对中国进行绞杀的时候,香港

“不入香港,我们以死谢罪”,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犹太采访对中国进行绞杀的时候,香港高层说的话。为了能够吃掉香港,成为他们的蜗居地,索罗斯将近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!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香港这个亚洲金融明珠就被索罗斯盯上了。那时候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,港币死死钉在7.8兑1美元的位置,看起来稳,但有漏洞可以钻。索罗斯可不是省油的灯,他带着一群金融豺狼,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研究香港的贸易数据、外汇储备和股市结构。索罗斯这招叫“温水煮青蛙”。他先在东南亚其他地方试水,1997年7月,他对着泰国央行一顿猛揍,泰铢直接崩了,接着马来西亚、印尼也跟着遭殃。索罗斯在那边赚得盆满钵满,然后就把目光转向了香港。香港这边,索罗斯早就摸透了套路。他知道联系汇率制有个大漏洞:虽然港币和美元挂钩,但市场上的港币可以自由买卖。他带着量子基金,联合其他对冲基金,像一群饿狼一样扑向香港。他们先在外汇市场疯狂抛售港币,逼得香港金管局不得不提高利率,这样一来,股市就遭殃了。恒生指数从1997年8月的16673点,一路跌到1998年1月的8121点,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,股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索罗斯的算盘打得叮当响。他一边在汇市做空港币,一边在股市做空恒生指数期货。他算了一笔账:恒生指数每跌1000点,他就能赚40亿港元。他带着超过300亿港元的借款,每天光利息就400万港元,就像一个赌徒在赌场里押上了全部身家,就等着开牌那一刻。1998年8月,索罗斯觉得时机到了。香港一季度GDP负增长,市场上谣言满天飞,说人民币要贬值,港币要脱钩。索罗斯带着他的金融大军,再次发起猛攻。8月5日,他们抛售港元,香港金管局照单全收,索罗斯没占到便宜。8月6日,战场转到股市,恒生指数跌到6600多点,索罗斯笑得合不拢嘴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香港政府坐不住了。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一咬牙,决定跟索罗斯硬碰硬。8月14日,香港政府带着100多亿美元外汇基金杀入股市,疯狂买入蓝筹股。恒生指数当天就涨了564点,索罗斯当场就懵了。接下来的两周,香港政府和索罗斯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。政府买,索罗斯卖,双方就像在拔河一样,谁也不让谁。8月28日,恒生指数期货结算日,这场大战到了白热化阶段。开盘前10分钟,成交额就高达50亿港元,半小时后破100亿,上午收市已达400亿,接近历史纪录。下午开市,抛售有增无减,但恒指和期指均维持在7800点以上。下午4点闭市钟响起,恒指锁定为7829点,成交额790亿港元,创港市单日成交量最高纪录。索罗斯彻底傻眼了,他没想到香港政府会这么狠,直接跟他拼家底。这场金融保卫战,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,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%,算是惨胜。索罗斯虽然没公布具体损失,但坊间传言他亏了约10亿美元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香港背后有中央政府这个大靠山。朱镕基总理早就放话:“如果特区需要中央帮助,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。”有了这句话,香港就像吃了定心丸,底气十足。索罗斯这二十年的准备,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他以为香港是块肥肉,没想到是块铁板。香港政府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:想在香港撒野,得先问问我们答不答应!这场战役也让全世界看到,中国不是好欺负的,任何想做空中国的人,都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。
朱镕基曾经说过一个现象,说农村教师的工资太高,很多地方的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超编现

朱镕基曾经说过一个现象,说农村教师的工资太高,很多地方的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超编现

朱镕基曾经说过一个现象,说农村教师的工资太高,很多地方的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超编现象。当然,这是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时说的。当时,朱镕基在接见全国机构编制系统的先进工作者时,提到了这个现象,说自己前不久去参观了几个小学,发现农村小学的教师工资很高,10年以上教龄的能达到每月1000元,但是,就因为工资太高,很多地方干部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安排进去,造成了严重的超编现象。中央也想过解决的办法,比如一个班只发一个教师的工资,超编的教师不予承认,也不发工资。但是,下面也有应对的办法,就是安排代课老师,比如一个班安排三个代课老师,平分这1000元,每人一个月能拿333元。不要以为这333元太少,当时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才只有2000元左右,一个代课老师一年的工资就能达到4000元,是农民收入的两倍!而且,他们只是代课老师,上课时间很少,一点也不耽误他们平时干农活。更让人无语的是,这些人都是当地干部的七大姑八大姨,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,教学水平可想而知。中央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,这本来是好事,却没想到被这些人钻了空子,拿钱不干事,还耽误了学生的教育,简直就是祸国殃民!最后,朱镕基严厉地说:“对于这些问题,就需要依靠编办的同志,不怕得罪人,坚决把住关。如果不把住关,会把政府的财政冲垮,最后是祸国殃民。都进去来吃这个大锅饭,进来以后又搞乱收费、乱摊派、瞎指挥,这怎么得了!”(参考资料: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)
社保基金是怎么没的?朱镕基早就说过,都是投资赔掉的

社保基金是怎么没的?朱镕基早就说过,都是投资赔掉的

社保基金是怎么没的?朱镕基早就说过,都是投资赔掉的社保基金到底是怎么没的?交的少、发的多当然是一个原因,但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,当年朱镕基就揭露过这个真相,让他非常愤怒。1997年7月,朱镕基在讲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,就说了这个现象,说:“现在一年也就收入养老保险费1100亿元,92亿元跑掉了,怎么跑掉的呀?就是想增值,去搞投资,搞房地产、炒股票、上项目,干什么的都有,最后血本无归,钱都收不回来了,还增什么值呀!“我看了这个报告以后,是很痛心的。我记得这几年,至少是从1994年以来,年年跟同志们讲,这个钱只能买国债,不能去搞投资。投资有风险,你可能赚一大笔,也可能全部赔光了。我们不能冒这个险,我们没有这个权力来冒这个险!不是国务院没有提醒,早就提醒了,可是有人就是不听,也不报告,等审计出来以后才知道。“我不客气地讲,大部分是劳动管理部门自己批的,财政部门也批了1.7亿元。你们要总结经验教训,我也希望那些有关的地方领导要总结教训,你没有权力批,这种干预是完全错误的!”可见,社保基金亏空的根本问题,并不是交的少、发的多,而是被一些人盲目投资赔掉了!其实,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,这些钱只能用来买国债,不能拿去搞投资,因为投资是有风险的,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赚钱,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钱,不能冒险。但是,国家三令五申,还是有一些人铤而走险,拿着这些老百姓的养老钱去投资,结果最后血本无归,只能把这个烂摊子交给国家来收拾,国家又能怎么办呢?只能把这些亏空分摊到老百姓身上。这还只是1997年的情况,现在呢?还有多少社保基金是这么没的?一定要严查,给老百姓一个交代!(参考资料: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)
朱镕基曾经说: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,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 当然

朱镕基曾经说: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,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 当然

朱镕基曾经说: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,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当然,这句话是朱镕基在2002年说的,那时候的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高,但一平米一万多块钱,就已经让朱镕基总理感觉受不了了。二十年后再回头看,这话简直像预言。当时他坐在香港商界大佬们面前,掰着指头算账:全国20%的房地产公司靠银行贷款养着,30%的买房人靠按揭撑着,整个行业60%以上的资金链拴在银行裤腰带上。更扎眼的是空置房——1.2亿平方米房子晾在那儿晒太阳,空置率26%,比国际警戒线高出一倍还多。深圳那时已经没地了,得跑到惠州换地开发,急得他直问:“这么搞能撑多久?深圳的明天就是香港的今天!”结果呢?香港的“今天”后来真成了房价癫狂的代名词。当年朱镕基的焦虑其实很有分寸。他反复强调“不是说全部城市,是某些地方有点热”,像医生给病人量体温时说“低烧也得退烧”。2002年的调控也确实动了真格:七部委联合整顿市场,土地“招拍挂”终结协议出让,杭州这类热点城市甚至开始禁止炒房号。可病灶没切掉——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捆成了利益共同体。开发商痛快拿地却挤牙膏式开发,政府默契地调容积率、改规划护盘,横竖不能断了土地财政的奶。结果本该退的烧,硬是拖成了慢性病。现在想想最唏嘘的,反倒是朱镕基开的“药方”被晾在抽屉里落灰。他当年说得明白:别光指望房地产拉GDP,得让老百姓有钱花!“培养人民群众的购买力,特别是农民的”,涨工资、补社保、刺激消费才是正路。可现实跑偏了:农民购买力?2025年城乡收入差还有两倍多。普通工人工资?追房价像自行车追高铁。倒是房地产贷款魔幻变身,全家凑首付、月供压半生成了常态,连德国人看了都懵——他们贷款得证明未来二十年收入不断流,咱这儿三个钱包掏空就能加杠杆。所以房价蹿到十万八万一平的今天,朱总理那句“盖了给谁住”倒有了新答案:给银行抵押报表住,给地方财政的账簿住,给投资客的杠杆游戏住。只是老百姓真住进去时,背上已驮着三十年的债。而当年被预警的“香港今天”,早蔓延成北上广深港的集体症候群。或许解药还藏在老处方里。当老龄化撞上“90后继承三套房”的未来,当土地财政转向税收重构,那些曾被忽视的“常识”终要浮出水面:房子终归要回归砖瓦水泥的居住本质,经济也不能总靠钢筋水泥打兴奋剂。朱镕基的“恐高症”从来不是悲观——是提醒系好安全带的信号灯。毕竟,飞机冲得太高时,最可怕的不是颠簸,是没人记得降落伞在哪儿。素材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《中国经济周刊》官方账号2018-12-2617:24
朱镕基曾经说: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,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当然,这

朱镕基曾经说: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,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当然,这

朱镕基曾经说: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,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当然,这句话是朱镕基在2002年说的,那时候的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高,但一平米一万多块钱,就已经让朱镕基总理感觉受不了了。在2002年1月9日的国务院会议上,朱镕基谈到了城市建设的种种问题,说:“在城市建设方面,存在一种浮夸、铺张浪费、不顾实际情况之风。安居工程没有解决,很多房子老百姓还是买不起。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,盖了给谁住呀?这种很危险的倾向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厉害。全国182个城市都要建国际化都市,怎么得了!忘了中国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!有些地方连低保都保不了,发工资都保不了,就保建所谓的国际化都市。这种作风非常恶劣,就是为了升官、升级。”确实,在那个年代,全国很多城市都宣称要建成“国家化大都市”,各种项目疯狂上马,造成了大量的浪费,也让房价飞速增长,年轻人为了买一套房子,不得不掏空六个钱包,背负几十年的房贷。朱镕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,说:“中国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,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风险太大。如果银行的同志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可能会酿成大错。希望他们高度重视,避免日后出现问题,留给后人收拾。”可惜,朱镕基的话并没有引起重视,这股基建大潮愈演愈烈,房价也攀升到了几万、十几万,让无数老百姓望房兴叹!不知道朱镕基看到今天的房价,会作何感想呢?(参考资料: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)